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每日时讯!白猪不如黑猪好吃?中国本土黑猪走向何方!国外顶尖专家这样说

来源:猪好多网    时间:2023-04-09 05:57:31

猪业革新,良种先行! 中国生猪产业已经走到“由大变强”的历史转折点,对种猪基因也提出了更高要求;但迄今为止国内种猪水平仍与西方存在不小的差距,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借鉴国外优秀经验、建立自主育种体系、推动本土育种持续改善? 带着一系列的问题,猪好多网特别专访家育育种顾问Jan Merks博士(以下简称Jan博士), Jan博士出生于荷兰,有超过四十年的养猪业从业经验且 以育种为主 ,曾长达25年就职于托佩克种猪,这25年内托佩克种猪从一家初创公司成长为大型跨国公司,Jan博士也从最初的负责生产到后来负责科研项目、跨国种猪项目,到2011年Jan博士则离开托佩克种猪创办了顾问公司,并致力于帮助中国推进种猪基因的培育与发展,2015年开始与家育种业集团深入合作。


(资料图片)

对于本次专访的成功,诚挚感谢家育种业集团总裁毛区健丽女士,不仅大力推动专访、盛情邀请Jan Merks博士,更深入参与采访交流当中。

猪好多网记者彭容(左)、家育种业集团总裁毛区健丽女士(中)、家育育种顾问Jan Merks博士(右)

猪好多网:

家育和Jan博士的合作是如何开始的?这些年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和成绩?

毛总:

Jan博士是首批来华深度探讨并长期坚持为中国育种事业赋能的专家之一,我与Jan博士初次见面是2012年,当时正全力推进家育集团的建成与发展,到2015年则正式与Jan博士建立起深度合作,为家育如今的飞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保障。

从建立合作以后,家育做出了很多改革与进步,我们最开始是与加拿大公司进行合作,他们会提供一些西方育种的信息与经验,但对于中国本土化种猪市场的环境与需求考察不多;直到与Jan博士深入合作后,家育开始迅速推进本土化育种。

Jan博士:

我始终认为,基于中国环境下的育种至关重要,因为基因和环境总是相互影响,所以选种工作必须在生产性能测试所处环境下选择相对更好的基因。例如法国和中国使用不同成分、不同能量水平的饲料,加拿大饲料的成分也与中国相差甚远,饲料的差异就会让猪只的性能表现不尽相同,因此我们需要基于中国饲料的数据进行选育,以确保所选猪只符合国内营养条件,发挥出其最大价值。

此外在管理上也要尊重中国人的文化和思维,选择本土文化适用的管理与工作方式。

在与家育的合作中,我们非常重视挑选出更符合中国环境以及市场的猪只,对中国来说,饲料转化率是最重要且亟需提高的性状,此外还有提高日增重、降低背膘等性状改善非常迫切。因此我协同家育做了很多调整,包括精准数据的数据收集、育种价值估算、猪只评判标准、选育种猪方案、评估猪场指标等等,家育的成长速度也非常惊人,最少每年要往前迈一大步。

我常说育种工作是一个持续学习的过程,并非今天学习了前沿知识,往后10年15年都够用,我们必须不断从场内发生的事件中去判断当下情况、总结生产经验,同时关注新科技,并且思考如何应用以改善农场内定点基因的遗传进展。

猪好多网:

中国生猪产业正快速走向现代化,但相较于西方的养殖水平仍需追赶,那么中西方养殖水平的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是由哪些原因造成了这样的差距?

Jan博士:

整体来看,中国的养猪业与西方仍旧存在差距,但我始终认为通过不断改善,最终一定能达到较高水平。毕竟基因工程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完善每一环节,例如数据收集的数量、数据准确性、基因组信息、育种值计算方式等诸多项目,随着中国育种工作者各项成果的推进,基因工程必将日趋完善和强大。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的育种公司从很久以前就开始发展,上述过程用了五十多年时间,才取得今天的可观成果。但西方公司耗时五十年的成果,我认为家育十年左右可以实现,一方面是可以借鉴优秀的经验、避免犯重复错误,另一方面也是家育建立了自己独特的育种体系并不断改善。

毛总:

养殖业虽然是传统行业,但中国以及中国的企业家们非常愿意尝试新技术、新设备,我们已经看到中国养殖场的规模比西方所有农场都要大2-3倍,并且现代化程度非常高,在基因方面大家还在积极尝试不同的测序方式。

显而易见,现在中国生猪产业相比十年、二十前取得了巨大进步,并且越来越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就生猪育种改良而言,中国企业有着很大的机会,因为全球半数的猪只在中国,这也就意味着只要有好基因、好种猪,就很容易赢得客户信任、扩大市场推广,并助推企业育种的进一步发展。

猪好多网:

那么中国生猪产业从业者,从哪些方面努力更有利于快速提升养殖水平?

Jan博士:

自2011年开始在中国工作以来,我感受到最大的挑战就是猪只健康状况。

家育有良好的健康状况, 但从行业内普遍看到的猪场判断,中国生猪产业的健康状况亟需改善提升。 与西方相比,中国至少还存有5-6种在北美及欧洲消失或被完全控制的疾病,这也导致中国养殖户在药物和疫苗上的花销很大,并推高了饲喂成本和人工成本,降低了生产效益。

所以就每年减少疾病方面而言,对我来说是中国生猪生产里提升方面最重要的一环。

毛总:

所以您对中国猪场的健康改善有何建议呢?

Jan博士:

首先,生物安全仅仅是一部分,农场负责人应该制定一个计划改善农场的健康状况,除生物安全以外,还要定期抽取血样以及组织样本以监控场内疾病。同时要做好应对疾病爆发的计划,我看到不少的猪场,从出现疾病到拿出方案通常要等4-6周,但这时疾病已经无处不在了,需要做好应急计划以尽早控制,同时应当以预防为主。

不幸的是,很多兽医接受的教育是如何治疗而不是如何预防,这也是基于思维差异。30年前欧洲西部也有同样的问题,但后来大家意识到疾病会消耗大量经费,因此他们开始逐步制定预防及减少疾病的计划,最终使得伪狂犬、萎缩性鼻炎、蓝耳、口蹄疫和猪瘟全面控制或消失,这与中国养猪业的情况相比,节省了大量的金钱和劳动力。

其次,我认为培养员工非常重要。现在很多养殖企业雇佣员工,往往会选择薪资和教育水平较低的,但最终公司需要为此付出代价,因为员工们会因教育水平较低而更容易犯错,从而导致生产停滞不前。即使这一点现在做的比以前好了,但我仍然认为我们应该做得更好。

综合来看,当养殖场疾病多发或者遇上很难处理的种群时,员工就会有很大压力,从而推高了离职率,导致之前针对员工的培训变成无用功,最终需要不断重复训练,乃至形成恶性循环。因此我认为疾病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健康状况良好时员工更稳定,健康状况不好的话员工也不稳定,离职率更高。

猪好多网:

您如何看待中国本土种猪的基因培育改善,认为它们将来是否有机会成为受全球欢迎的种猪品种?

Jan博士:

我认为现在中国的黑猪有两个问题:

一是对于西方顾客来说太肥,西方顾客不喜欢猪只太肥,并且由于背膘值很高、饲料转化率很低,生产成本就很高,还有“产子数低、日增重低”等限制。想让黑猪走向国际,首先需要降低背膘,同时提高饲料转化率,使价格和成本双向降低。

但是中国消费者不那么介意黑猪的脂肪含量,大部分人可能还很喜欢,我认为黑猪将来会对猪肉市场做出很大的贡献,因为它有典型的中国猪肉的味道,这味道也是西方基因不可能有的。

我也和其他有黑猪的大学讨论过,他们用大白和长白与黑猪杂交,皮肤还是黑色,但是基因不同了,我不认为这是未来的方向,未来肯定是100%纯正黑猪基因。所有西方成功的育种公司,他们50年或100年前起家时,使用的血系和现在仍旧一致,而没有被杂交改变;有时候他们会尝试种猪杂交,但是基本上如丹育、托佩克、PIC他们仍然使用和50多年前开始时一样的种群,没有引进任何新的基因,纯种改良才是未来。

毛总:

我也相信,未来会有很大部分的消费者对黑猪感兴趣,当他们不想只吃普通猪肉时,就可能会倾向于黑白猪杂交或是纯种黑猪的猪肉,这也是家育坚持不懈的原因。但黑猪是非常独特的种群,我们至今都不知道它的起源,所以对黑猪的研究基本是从零开始,不过家育的黑猪至少98%的基因是纯的;因此我也希望在您的帮助下,一齐利用我们白猪的经验应用到黑猪培育上,也希望我们能更快取得进展, 让中国本土黑猪走向更大的市场,为国人乃至全球朋友提供更健康、优质、可口的猪肉产品。

X 关闭

推荐内容

最近更新

Copyright ©  2015-2032 华西珠宝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2016840号-35   联系邮箱: 920 891 263@qq.com